第八一八章 火箭炮登场(5 / 6)
呢,请你给起个名吧!”
刘一民沉浸在惊喜之中,闻言就说:“就叫八一107mm火箭炮吧。”说完,刘一民想了想,又补充道:“暂时对外高度保密,先不起名,等经过战斗检验后,请主席和老总他们定名。”
曾照又介绍说,这种火箭炮有12个发射管,7-9秒内可完成一个齐放,火力极为猛烈。由于体积和外形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好,可以由汽车牵引或骡马拖曳,也可由人力分解搬运,适于戈壁、山地、丛林和水网地区作战。而且,大多数部件不需要工具就可以分解结合,操作、维修十分容易。拆开后的单个部件重量不超过30公斤。为满足人背的要求,分解部件在结构尺寸上具备如下特点:上不过颈(便于抬头),下不过臀(便于跨步),宽不过肩(便于通过),重心贴身(防止扭腰)。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单管、两管、四管或八管简易发射。配用火箭弹为107mm火箭杀伤爆破榴弹和107mm火箭磷铝燃烧榴弹。
刘一民听后,告诉曾照,这种火箭炮除了作为战场火力使用外,可以生产单管火箭炮,用三角架支撑, 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最适合游击战和特种部队使用,比原来的火箭筒安全系数高多了。回去后要首先研制15门单管火箭炮,配备三角架,保证每个战士可以携带一门单管火箭炮外带两发火箭弹,交给特战司令部,保证三个特战中队15个小队每队一门。
李昌说现在只有这一门炮,没法列装,成立了个火箭炮班,随旅部行动。
刘一民当即指示李昌,迅速抽调人员,组建火箭炮营。对外暂称炮兵旅特务营,抓紧训练,掌握技术。然后又指示曾照、克莱门,向吴征传达他的指示,成立专门的火箭炮生产工厂,尽快加大产量,目标是至少装备3个以上的火箭炮师。
听的李昌、王山柱和曾照、比尔都是直吐舌头。
其实,此时苏联也已经研制成功了喀秋莎火箭炮,年底前就要列装部队了,只不过此时出于保密需要不叫喀秋莎。刘一民知道,苏军最早只成立了个喀秋莎火箭炮连,而且在与德国鬼子战斗中全连大部阵亡。以后由于该炮火力强大,苏军不断加强,到而战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拥有11000门各种类型的火箭炮,是苏军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比尔·克莱门提出,现在由于鬼子飞机猖狂,无法建立批量生产线,产量上不去。最好能在美国定制一批火箭弹发动机,那样的话,回来组装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