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六章 谈艺(续)(5 / 7)
哈一笑,拉着刘一民走过去坐到椅子上,大声喊叫拿酒、拿好酒,今天要和刘师长开怀痛饮。
搞艺术的人大多好酒,郭沫若一招呼,大家纷纷就坐。战士们端来早已准备好的酒菜,刘一民和众人连碰三杯,这才说道:“各位先生,我知道大家都是蜚声中外的大艺术家,我有个想法,说出来和大家探讨。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郭沫若到了八路军根据地就象回家一样,见刘一民如此斯文客气,就笑话他是拿刀的手玩开了绣花针,装温柔了。有什么话直接说就是了,不必客气。
刘一民也就不客气了,说道:“在诸位之中,论起绘画技巧、功力,沈先生可能还不是数一数二的。为什么我要在沈先生的画上写下那么一段话呢?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在山东开过一次文艺宣传工作座谈会,我在会上讲话,核心是要解决文艺宣传工作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简言之,就是文艺宣传工作要走在时代前列,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商学兵大众服务。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小说、戏剧、电影,都要反映火热的抗战生活,记录侵华日军暴行,歌颂抗日军民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现在,山东根据地的艺术家们按照这一精神,创作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大家可能在大店也看到了,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的八路军打鬼子年画,就是用武强年画的形式创作出来的,根据地的老乡们家家购买。这就是艺术的宣传、教化、鼓动的魅力所在。也就是大后方现在开始讨论的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问题。我的看法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大众化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大家想一下,如果将来我们的抗战胜利了,翻开中国艺术史,上面竟然没有描写抗战的名品大作,那岂不是天大的遗憾么?往远一点说,将来过了很多年,世界和平了,经济发展了,小日本的子孙后代嫌他们祖宗犯下的罪恶丢人,不承认曾经发动侵华战争和曾经杀人放火,我们的后人拿什么东西作物证呢?除了史学家的记录和新闻记者的照片,我们的艺术家创作的画作也是重要的证据。再说了,前方将士在和日军拼刺刀,沦陷区的老百姓在日军的铁蹄下呻吟,你却去画花鸟虫鱼,有人看么?没有人看,关起门来孤芳自赏也行,但是大家得清楚,一切有生命力的佳作,都是靠大众的欣赏、赞誉而传下来的。当然,也有的是埋在深山人未识,一朝发现天下名。但这类作品创作者本人是无法享受成功的快乐的。我说的意思,就是希望诸位回到大后方后,引导、宣传、教育我们的艺术家们,走出书斋画室,到生活中去,到老百姓中去,到抗日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