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六章 破城(五)(5 / 6)
了。曾春鉴可不是这样,他虽然是老红十八团的团长,但他和刘一民相处时间少,没有养成刘一民那种爱学习、爱钻研、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那种毛病。因此,一听刘建立卖弄知识,曾春鉴就问:“济水很大么?很有名么?”
刘建立既然是卖弄,那就索性卖弄到底,反正现在换不到攻击时间,可以摆摆龙门阵。
就听刘建立说道,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和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代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传说,皇帝与蚩尤大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退到了王屋山太乙池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于山顶琼林台祈祷天帝,请求帮助打败蚩尤。结果天帝命王母降于天坛,喊来了东海青童君、九天玄女,授予皇帝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坛山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
济水干涸,几近消失,为何能位列四渎?这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就思考过,当时济水通而复枯,李世民就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读,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读的原因。
当然,许敬宗回答的还不全面,济水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之所以永远流淌在中国人心中,除了独流入海外,还有高洁的情操和温文尔雅的品德。
高洁的情操是说济水三隐三现,过黄河而不浑,至清远浊,坚守其节。所以,古人说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温文尔雅的品德是说济水位尊四读,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事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不求闻达的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