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二章 武汉上空的鹰(八)(4 / 6)
且经济交通地位也日益上升,象汉阳,在唐代就成了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中心,有“东南巨镇”之誉。大诗人李白到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优美诗句,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南宋诗人陆游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
明代以前,武汉只有武昌、汉阳两个城镇,而汉口不过是紧连汉阳的荒洲。元代诗人诗歌中就把武汉称为“双城”。明代成化十年,也就是公元1474年,汉江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这样就把汉口与汉阳割裂开来,到嘉靖年间在汉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汉口镇。这一下,商贾云集,汉口竟然后来居上,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到明末,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与北京、苏州和佛山并列,称为“天下四聚”,真真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商人们口口相传,“货到汉口活”,足证当年汉口商业的发达。
鸦片战争爆发后,汉口开埠,英国率先在汉口开设租界,随后德国、法国、俄国、日本都在汉口开设租界,把汉口变成了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武汉三镇。加上张之洞在汉阳兴办工厂,武汉又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到清末的1908年,仅汉口一镇,贸易额就高达一亿三千万两白银,被外国人称为东方芝加哥。
武昌辛亥首义、满清谢幕后,汉口成了中华民国特别市,武昌成了湖北省会,汉阳也变成了汉阳市。一直到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迁都至武汉,将武汉三镇合并,成立京兆区,总称武汉。
民国年间,武汉搞了市政改革,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洋房洋楼比比皆是。特别是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就成了中国的中心城市,许多沦陷区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提的口号就是“到武汉去”。可惜,日军经常轰炸,国民政府为了长期抗战又一门心思转移武汉的工业,繁华的大武汉现在已经风光不再了。
一见日军轰炸机逃出地面防空火力的火网,去轰炸清晨的大武汉,陈瑞钿的眼都红了,急忙命令四架战斗机去追击日军轰炸机,自己带着剩下的六架战机与日军战斗机缠斗。
日军战斗机一上来吃了亏,但现在已经反应过来了,和26中队的战斗机在空中翻翻滚滚,搏杀开来。
日军经常轰炸,武汉人已经习惯了。虽然防空警报早已拉响,警察、宪兵都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