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繁峙(一)(4 / 7)
举止失措了。
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日军将很快发动对南京的攻势作战,津浦线上的日军也会迅速南下,攻击徐州。平汉线上的日军也会加大对河南的攻击力度,企图度黄河南下武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才刚刚拉开序幕,接下来还会发生一系列残酷战斗。只有等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的时候,才能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加快对日军的攻击,尽量消耗其实力,促使战略相持阶段早点到来。
千里奔袭取天津,掠夺日寇战争资源,而后南下占山东,形成强大的敌后根据地,发展生产,壮大实力,这确实是妙棋。个中关键,在于时机把握,一定要在日军增援部队主力离开平津地区南下、西进之后,才能实施。
再比较一下蒋介石和毛泽东二人在抗战方针上的差异,蒋委员长实施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目的是通过一系列会战逐步消耗日军,等待国际援助。因为他从来就不相信单靠中国人的力量能够打败日本人。应该说,蒋介石的方针也是正确的,不过造成的损失太大,国力损耗太大。刘一民知道,在当时的国力对比下,这也是无奈之举。
毛主席实施的是持久战,要在敌后发动人民,建立根据地,采取游击战术,在与日寇争夺中消耗其战争资源和实力,从而壮大人民武装,立足点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
两个人的方针总的说都是立足于中日国情、持久作战,不同的是,毛主席的方针立足于依靠人民力量,是以战养战,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更积极,更正确,更有前途。
刘一民想想就知道,历史上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争战,其结果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注定了。因为双方领袖的战争指导方针不同,高下立判。难怪后世有的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曾说,三年解放战争,如果没有美国支持蒋介石,一年就可以结束战争了。
想归想,做好眼前的工作、打好眼前的仗才是根本。所以,一到繁峙,刘一民就命令钱壮飞和贺兴华架起电台,与罗延联系,询问侦察营位置和敌情变化。
罗延报告,侦察营已抵达易县,与115师部队也取得了联系,繁峙到易县交通暂时安全,易县县城尚在日军控制中。
刘一民命令罗延按照命令执行,在易县留一个侦察班,为特战支队带路。
考虑来考虑去,刘一民还是向主席和总部发去了部队抵达繁峙的电报。
总部的回电很快就到,由朱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