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零章 南下(6 / 7)
上却是武毅军中数得着的好手,战场上杀出来的老兵悍卒,每个人手底下少说也有十来条人命。
而那辆马车之中,坐着的自然便是连子宁和戴清岚了。
连子宁就知道,自己这般大张旗鼓的出来,定然是有锦衣卫的人盯梢的,不过此时没有江彬在京中主事儿,他们怕是也不敢自作主张,就算是盯着,力度也不会太大。而连子宁便是故意把他们引向了武清的方向,让他们在武清查吧,查个底儿朝天也是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连子宁则是和的戴清岚已经是悄悄地出城了。
他们的目的地,乃是天津卫。
天津卫距离武清也不远,而且路况修建的非常好,这会儿虽然已经是晚间了,但是却还是有很多的商贾在路上来回。官道不远处就是大运河,在夜色下水波粼粼,大船几乎是以首尾衔接,川流不息的姿态在河上行驶而过,极为的热闹。
戌时中,也就是晚上的八点,到达了天津卫。
如果要说商业城市的话,这会儿的天津卫,可说是整个北地毫无疑问的第一。
天津绵延已久,夏朝之时,属于冀州。周朝之时,属于幽州。战国之时,分属于赵国和燕国。西汉之时,隶属渔阳郡。
而这片地区的真正发展起来,乃是自从隋炀帝大运河开凿以来开始的。
天津自然条件相当之优越,平原广阔深厚,河道密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有大小河流三百余条,其中海河为最,东流入海。及至东汉时期,曹操征发民夫十余万,开挖河渠,将海河平原上的三百多条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为众流归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了全长接近三千里的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的联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达、航运枢纽的地位,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货北运,北货南运,莫不经过天津。
唐朝中叶以后,天津已成为南方大米、丝绸北运的码头。
宋、辽时期,海河当时称“界河”,乃是辽宋之边境所在。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寨”、“铺”,如泥沽、双港、三女、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
及至金贞佑二年,金军占领整个淮河以北,于此地设“直沽寨”,派都统完颜佑、副都统完颜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见史籍,天津也因此成为畿南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