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一章 圣旨三道(7 / 10)
开海允许国家和其他大的老百姓进行海运贸易,使得他们这一小撮而人无法对海洋贸易进行以走私为主要方式的垄断,他们便竭力反对!
比如说郑和下西洋,国家直接进行海洋贸易,赚了大钱,府库充盈无比,各种用丝绸瓷器交换回来的珠宝珍奇堆积如山,一直用到正德年还没用完,这还没冒犯文官儿集团的利益呢,只不过是国家自己赚钱了,却没分润给文官儿们而已,就遭到了文官儿们的竭力反对,并且各种污蔑泼脏水,说是七下西洋,劳民伤财,实际上当时的永乐帝也不傻,七下西洋花费的钱财如果是一分的话,那么换回来的那些海外的珍奇,价值就达到了十分甚至是十二分!
大明朝的胡椒价格大幅度下降,就是从郑和七下西洋开始。
等永乐帝一驾崩,被文官儿们调教的乖顺无比的仁宗朱高炽一登基,便是废止了下西洋,而到了正德年,早期的兵部尚书刘大夏更是一把火儿把郑和七下西洋辛辛苦苦才描绘而成的海图和建造宝船的设计图给烧了。非但如此,他们还在史书中对七下西洋一事横加诬蔑,使得后人还是以为下西洋乃是劳民伤财之举。
这等案例,不胜枚举,比如说征收商税,比如说厘清天下土地,比如说官绅士民一体纳粮……太多太多了。
但凡是跟他们有利益冲突的,那是一定要拼死反对的,若是皇帝强要坚持,那就破口大骂,骂死他,骂的他在史书上也抬不起头来!
但是皇子听政这件事,对他们却是没什么利益上侵犯,是以这些文官儿也就懒得管了,而且这相当于是皇帝和诸位文官领袖妥协的成果,他们想反对也没那么容易。
再说,今上这么多皇子,不用这个法子,他们还真是想不出一个法子来能选出合格的太子了。
嫡长子?算了吧!这些年为了这个件事儿文官们跟皇上干了多少架了?
也不是不想着拥立嫡长子为太子,只是实在是没办法了。
要是能立不早就立了?
文官们之所以会在这件事上让步,其决定性因素,还是在正德这位强势的皇帝身上!
说白了,这是帝王家事,臣子掺和进去,那是要杀头的!这些年来,因为这件事儿而被牵扯从而下了锦衣卫诏狱最后身死家灭,甚至是诛灭三族的官员,可是不在少数,所以这些官儿们都不想牵扯的太深。
这一点,杨慎就很聪明,他提出来立刻立太子,却是没说要立谁,而是把这个交给正德去选择,立谁都行,只要是有个太子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