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悯农(8 / 11)
极其容易满足的一个群体,他们所希望的不过就是能有一个好收成罢了。
”乡亲们快看啊!是公爷!是杜公爷来了!“
一个眼尖的百姓猛地发现了站在田埂上的杜睿,顿时兴奋的欢呼了起来,随着他的提醒,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杜睿。
”是杜公爷!“
”真的是杜公爷来了!“
紧跟着百姓们纷纷就在田间,对着杜睿的方向躬身为礼,脸上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杜睿也赶紧拱手回礼,紧跟着他突然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举动,只见他全然不顾地上是否脏,居然将靴子脱了,将裤腿挽起,又将长衫系在腰间,就要下田。
冯照见状连忙劝阻,道:”老爷不可!这……“
杜睿笑道:”有何不可,冯教师,当年你在家时,难道就不曾下田劳作!“
冯照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他当然也曾躬耕,要不是被仇家追杀的话,恐怕现在和这里的百姓没什么两样。
杜里正也劝道:”公爷!公爷是做大事的人,这等事岂敢劳烦公爷,公爷还是在田埂上看着就好,面色小老儿和乡亲们心中不安啊!“
杜睿笑道”杜里正此言差矣,自古以来,便有悯农一说,名篇更是多不胜数,可这也不能只是说说,总归都要身体力行才作数。“
纵观华夏历史,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
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人们的思维意识中了。
在后世的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稍长,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诗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杜睿的脑海中。
中国的诗人还特别擅长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