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千古英雄成底事(3 / 7)
在木版和金属片上的古籍。
其中只有很少的伊斯兰教相关的着作和典籍(语气诞生不过两三百年有关),大部分是其他民族和外国的作品,欧几里得到托勒密,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着作。
据说相当部分都是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图书馆。
此外还有大量不知道用途的古物,希腊、埃及、波斯、乃至更久远巴比伦、苏美尔风格的饰物,像是博物馆一样陈列在空旷的穹顶之下,其中大部分来自阿拔斯王朝建立过程中的贡品和战利品,还有小部分则是通过商人,从各地收集而来的。
堆放着大量空白的羊皮纸和草纸版的,抄录大厅内,最多时可以容纳数百上千人同时工作,光是用来提供照明的集簇灯具,就多达数十座。
此外还有格局稍微小一些的研究院和翻译厅,一些类似炼金术实验室及其材料库房之类的存在,另一些,则是由舒适的软榻和波斯沙发组成的休息室。
四壁乃至穹顶上,用青金石和滇绿颜料彩绘出繁复的阿拉伯式蔓纹卷花,在墙柱和拱顶过渡的隔层之间,用金粉写上阿米尔文字的圣训教导。
其中最大最显目的正面一条,按照翻译就是“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虽然只是一座皇家大图书馆,却代表了全国知识和学术成果和典藏的集大成者,已经很有些,后世那座大名鼎鼎作为学术研究,藏书兼翻译机构综合体的智慧宫的雏形,对阿拔斯王朝全国各地的宗教活动和理论研究,具有最终指导意义。
理论上说,只要掌握了这里的一切,从文化承载和历史传承上,消灭这个王朝的痕迹,就比较容易了。一个时区大部分文字记载,最后只剩下传说的王朝,基本是翻不起什么浪花来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后世穆斯林那些自成体系,多层次的宗教学校还没有诞生,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要等到十三世纪才诞生,发展信徒授予知识的类似的功能,都是由地区性的清真寺来承当,还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制度。
那个时代,学术研究跟珠宝细工和其他手艺一样,被认为是独家经营的行业,是父子相传的。
因此此时的大多数理论学习,都是采取类似传统作坊学徒式的口传帮带制度,无论是效率还是成果都相当有限,直到数十年后第四代哈里发玛蒙,建立起智慧宫为名的最早一批教育机构,伊斯兰教才真正迎来走向理论成熟和鼎盛的时代。
按照正常的历史,直到公元771年,才会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