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抉择、国运(6 / 7)
,不得不把更多的人手投入到哨粮和收集物资上。于是那些试图投靠吐蕃牟利的河西藩部就首当其冲,倒了大霉了。大量牛羊和青壮被征收入吐蕃军中服事劳役。即便如此,那些辅助作战的部落,已经开始出现短缺和饥荒。
因此,随着天气的变暖,马瘟也坚决而逐步的加快了扩散的速度,并且随着战死却得不得及时掩埋的尸体在某些相对隐蔽角落腐烂开来,马瘟也有变成人疫的趋势。
这场瘟疫,也成为原本需要长期拉锯对决的双方阵营,不约而同下决心进行仓促决战的契机。相对而言似乎吐蕃人迫切的心情更多一些。
但是对这场决战,大弗卢内却是充满了摇摆不定的氛围,因为刚刚在具龙泊遭受的重创,让另外一些人变的患得患失起来。
这次折损的,可不是什么炮灰一般的杂胡部落,也不是那些补充容易的附族,而是整整四万多羊同茹和孙波茹出身的正军,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四族的身经百战的“桂”(武士。)
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宗贵和将领,坚决反对将剩下完好的军队投入到可能扩展的疫区内,冒着染病的风险与唐人进行决战。理由也很充分,吐蕃大部分的实力都在这里,不能拿吐蕃的将来去冒险。
他们代表了那保守而年长的古老宗贵们,还有内四族的封臣们,虽然河西的土地很肥美,但是要是连自己在国内的根基都守不住,哪还有什么意义。
另一些厉害关系或是利益密切的将领和官员,则强烈要求一鼓作气,在瘟疫动摇全军之前,以绝对的优势,打垮那些唐人。就算无法彻底消灭他们,也可以重创之,这样以巩固已经占领的河西之地,让吐蕃人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为了这场战争,吐蕃已经发动了国内大部分的力量,得到的东西虽然超乎想象,但是距离预期的目标,却还远着呢,断不能就这么半途而废。
这些主要是吐蕃本部氏族出身的年青一代军将和下层的中小贵人,他们对武功和斩获的渴望,超过了对国内家业的眷顾。
这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让吐蕃各家贵姓和支系蕃息的子弟越来越多,他们需要表现和出头的机会,而这几年国内又是饥馑又是白灾,吐蕃很久没有对外大规模用兵了。与其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家族名下,争夺那点可怜口分土地和庶民,还不如开拓全新的天地。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宁愿冒些风险也不远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
还有一种声音,由理事副相管。赤桑等少数没有直接参战贵人提出,就是籍着马瘟的机会,与唐人进行合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