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意外和偶然(6 / 11)
酌情扩编。”
毕竟他现在已经在朝廷中引起关注,又有成功带兵的声望,也有那些幸存者众的人气,回去论功行赏的进步,也少不了,要打动他,也就趁这时抓紧了。
“党项人……”
突然看见一小撮穿着皮袍的人,在军营中用餐的人,顿时有些骚动,还有人丢下餐具,跳起来本能的去抓兵器,这些日子追逐逃亡的战斗,让他们神经时刻高度紧张,警惕性几乎变成条件反射的本能。
“稍安勿躁,他们是直属中军胡陌营的党项兵……”
领头的虞候大声安抚道。
“出自西山拓跋、石城野利、细封几个部姓,从战事开始后,就奉命混入奴刺人中……”
……
千里之外的广州城小海(珠江)渡头,也迎来了新的一天的船客。靠岸的船渡上,各色旅人纷纷换乘上车,在马夫的吆喝声中,慢慢悠悠的驶进了颜色斑驳的广州老城。
岭南道古属蛮荒,多大山密林,道路崎岖艰险,因此有唐一代,中原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经灵渠由桂江入西江一路水道,岭南的物产和客商,也是溯西江入桂江,经灵渠入长江的支流湘江,从长江水系转往京师、中原各地。
后来宰相张九龄,开元四年(716年)11月,召集民夫,开凿大庾岭新道(即大梅关),并在两旁植松以改善贩运通道。自从取代西江——桂江——灵渠——湘江道,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主要干道,南下岭南,或北上内地者,大都取此道。沿北江至韶关,入浈水,越大庾岭道,下章水经赣江入鄱阳湖,进长江经运河而通往中原各地。
作为大唐以长安为重心的五横四纵之一,通海夷道的始发站,广州却是另一番光景。
城中光是长年留驻外夷海客十数万家,所谓“蛮声喧夜市,海邑润朝台”、“常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的繁荣景象。据说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已长达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道。商船队伍从广州出发,经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非洲东海岸。“海旗幢出,连天观阁开。货通狮子国,乐奏越王台。”(见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其中一辆私家的马车上,两名客人,正在饶有趣味的大量着沿街异域风情的街景,穿流如织各色肤色、行头和口音的人等,长者没说什么,倒是年轻一些的那位,已经忍不住不是发出种种的赞叹声。
“大人准备去哪里……”
接送人是个老广州的落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