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看贤王高会,飞盖入云烟(9 / 15)
数字还可以进一步缩小。
这让我也很惊讶,明明这个时代的造船技术极其发达,而且运载量和航行能力都很高,象隋炀帝征高丽,唐太宗东征,这样数万十数万的大规模海上运兵也好几次了,怎么就没有人想到建立一条海上运输线呢。
后来才知道一方面是陆地为主的农本经济体系,让大多数人局限的思想,很难认识到这个价值和意义,海上毕竟充满了风险和不可预料的东西,陆地上无意要平稳安全的多。另一方面就是即得利益的问题,漕运基本全靠人力运做,同样代表了沿岸一带无数人的生计和相关地方官府,河道船运、水利工程等有司的利益群体,没有人愿意去触动这个庞大的利益体系。
要知道直到半壁江山的南宋后,漕运彻底失去存在的意义,象样的官方海运线路才被确立起来。而一到重新统一,漕运又重新成为国家的命脉,因此到明清时期,甚至会形成漕帮这样巨无霸的帮会组织,但现在因为战乱,漕运北路的河南、河北的地段人口凋零,基本是靠出动军队来充当日常的劳力,而淮南、淮北沿岸都忙于春耕和防汛,人手也严重不足,因此这海运一开,就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北方战事的持续,这条线路也变的重要起来,作为转口地的登州也重新边成一个商人聚集的繁华口岸,毕竟在商言利,商人完成了朝廷的运输任务的同时,也会顺带做点自己的买卖,不让船只放空回去。
后来安东传来罗先和薛嵩的消息,登州又变成输辽支援安东的出发点,其中相当部分的船队,也受雇转变成军需运输船。当然,不免新罗国也会抗议,偶尔某些船只会跑到那里去拐卖人口。
慕容家族也因为这忠君体国的义举,被上书表奏授予光禄大夫的散职,赐三人直议郎衔。事实上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发起人慕容家从此在海运中战据了重要的份额,这也证明了一个世商为业的家族的眼光和成功的基础。
他们的基础都在东边,怎么会大老远的和千里之外的永王产生关系。
“她与姑苏慕容无关,乃是北慕容一族。”
“北慕容……”我楞了一下,听起来怎么象金庸的武侠小说。
“这支亦是世上最后一支鲜卑王族……当年鲜卑拓拔氏崛起于代北,开祖大王什翼健分土西藩,置王弟于吐谷浑,于至今享国五百余年,为北朝胡国之最长久者……号称西羌第一国”
马克己却转头过来接口道。
“当年吐谷浑之乱,本朝与吐蕃皆争之,最终大唐得其民、吐蕃得其土,吐谷浑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