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一个大收藏家(2 / 4)
不然的话或许会将明黄色的龙袍改成朱色红。
尽管如此,稍微了解明代官员服饰的人都应该清楚。明廷的高官大臣,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穿着红色的官袍。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红色的偏爱,觉得自己穿不上,那么让底下的官员披上,上朝的时候一眼望去,尽是绚烂的红色,其实也蛮养眼的。
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釉里红肯定受到朱元璋的器重,进而成为了国宝级别的东西。但是中国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只要是好东西,总是喜欢山寨模仿。所以东西也未必就是现代的赝品,毕竟在清代民国也有仿品。
“尽管也有仿品,但是伪造的东西,肯定是尽量往色泽鲜艳,发色纯正方面靠拢,不可能仿得像这种灰红偏黑的颜色。”俞飞白补充起来,理由也十分充分:“仿制次品,不符合造假人利益最大化的诉求。”
“你怎么知道不是人家反其道而行之,苍蝇再小也是肉,能赚多少是多少。”王观轻笑反问起来,手上却没有闲下来,一边小心掂量,一边专注观察。
“我不是说了么,看胎就知道了。”
俞飞白撇嘴道:“不要忘记了,钱老指点你的时候,我也在旁边的。他老人家说过,尽管釉里红的仿制品很多,但是如果是现代的仿品,那么由于现代化碾磨技术的提高,胎质如年糕般紧密。至于真品,却粗松得好像是没皮的馒头一样。”
“哦。”
听到这话,覃老先生目光一闪,有几分惊讶:“原来是有高人指点,难怪敢断定真伪了。”
“那当然,没有三分三,哪敢上梁山啊。”
俞飞白笑眯眯道:“现在市场上的釉里红瓷器,大多数是来自瓷都。那是在七十年代末,全国开展了以县级单位为基础的文物收购保护工作,抢救劫后余生的民间流散文物。”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多次调拨、调剂工作,一些研究价值高的珍贵文物由小馆调剂到国家大馆收藏。为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令相关的科研单位进行被调文物的复制,以满足被调单位展览工作的需要。”
俞飞白娓娓而谈:“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就落在瓷都各大瓷厂头上,当时仿制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烧十件以上。出窑后挑一两件给原调拨单位,余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商人高价买走,然后拿到海外出手。尽管是复制品,一样拍出了高价,得到丰厚的利润。”
“就是受到这样的刺激,古陶瓷仿、复制业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