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边让之死(2 / 3)
标就是成为像王允那样的人物,所以士族阶级出的全部都是文官,就算必要时候带兵打仗,那也是羽扇纶巾的儒将。
只有像北方匈奴那样的野蛮人,才会以武力为尊,不讲礼仪道德,直来直往,只看根本利益。
总而言之,边让虽然死了,但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已经报复了曹操,让大部分士族都感觉在曹操麾下找不到应有的安全感。生怕自己什么时候明明什么都没有做,也会因为一些误会,而被多疑的曹操给杀人灭口。
或许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这些本土士族因为离不开自己的家乡,而只能屈服于曹操的淫威之下,尽量谨慎小心的过日子,生怕什么时候,弄了哪件事,就会惹得曹操生气。
不过,一旦有机会,并且机会还很大的时候,只要有一个重要人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一个个的公关,那么,这些士族们,就会立刻倒戈,成为反叛曹操的主力!
对这些士族而言,这就叫做: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所以,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可能固然厉害,但无法协调的根本矛盾,才是决定性的原因。道理不是你说得漂亮就有道理的,而是道理本身就有道理,说的人起得更多还是提醒的作用。
而这一次边让的事,对曹操而言,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要知道边让事件,一有不慎,绝对能影响到整个战局,或者这时候袁术都已经翻盘了!正是因为荀彧在大本营漂亮果断的处理,在维持内部稳定的同时,还能尽量帮曹操筹集粮草,让曹操能够坚持到把袁术彻底击溃。
这一刻,曹操才终于是认可了荀彧的内政之才,或许荀彧战术方面的才能曹操也无法否定,但不得不说,只有把荀彧留在大本营,对整个曹营来说,才能发挥出荀彧最大的价值!
有时候,曹操总是在想,郭嘉的离开还真是时候啊,如果郭嘉这次没有离开的话,在人手足够的情况下,曹操根本不会轻易去改变原本的“阵容安排”。到时候,曹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发现,原来荀彧的内政才能还在他的战术才能之上!
同样,认识到这一点的不仅是曹操,陈宫自然也看出了荀彧此人的不一般。
自古以来,能够大权在握的,只有两种人。一、为“能臣”,二、为“宠臣”。荀彧称得上是绝对的能臣,而郭嘉也称得上是绝对的宠臣,偏偏这样两个人,居然还是站在同一阵营的!
陈宫感觉,他好像已经没有机会能再去撼动郭嘉和荀彧的地位了!
想到此处,陈宫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