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3章 有一种历史叫童话(2 / 4)
公,单名讳一个征字!”
杨帆怔了一怔,肃然起敬道:“原来魏三哥是郑国公后人?失敬,失敬!”
郑国公就是魏征,缘何魏勇是魏征后人,反而成了他立功升职的阻碍了?这就要说到那对千古君臣的优秀典范:李世民和魏征了。李世民和魏征是史书为后世君臣树立的一对君臣典范,然则两人的关系是否真如史书中标榜的那么单纯呢?
其实不然。
魏征固然有才,可李世民麾下人才济济,并不缺人才,魏征至少是比不上房玄龄、杜如晦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夺取皇位后,为何竭力招揽他?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需要。
那时大唐国内国外都不安定,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尚未彻底消灭,李建成、李元吉余党散布各地,归顺的隋朝旧臣和各路反王的势力人心未定,突厥大军虎视眈眈、近在咫尺。这时候,大唐内部绝对不能乱,他必须争取一切势力的支持。
当时大唐国内最大的势力是什么?是山东士族(太行山以东的世家高门)。山东士族的力量太庞大,李世民既要利用,又要防备,靠谁来制衡山东士族?当然是山东豪杰。山东豪杰是隋末天下大乱时蜂拥而起的山东义军领袖,他们在降唐之后转化为山东地区的新兴地主。
魏征是参加了瓦岗寨起义的义军领袖,属于山东豪杰中的一员,是李世民收服山东豪杰的关键人物,如今他又是李建成东宫势力的谋臣之首,由此使他成为联系各方势力的最佳人选,以李世民的眼光,怎么可能对这样一个人杀而不用。
不过,李世民利用魏征,虽然达到了安抚山东士族,拉拢山东豪杰,接收李建成东宫势力的目的,却也在其他方面给他造成了一些阻碍。
比如李世民想夺回趁中原内乱而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汉四郡,就遭到了魏征的激烈反对。一旦开战,山东地区首当其冲,所受的徭役赋税必然加重,影响整个山东地区的利益,希望天下轻徭薄役本就是山东庶族集团普遍的政治诉求,因为隋朝之亡与重役山东密切相关,山东集团创巨痛深,自然对这类事情特别敏感。李世民放弃攻打高句丽,与其说是受了魏征的谏阻,不如说是他看到了整个山东集团强烈反对的决心。
后来李世民准备登泰山封禅,魏征又是坚决反对,说此举劳民伤财,此举固然是劳民伤财,但是魏征的反对也不乏更深一层的政治原因,因为山东集团不希望以皇帝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籍封禅之机进行势力渗透,染指山东。
李世民很清楚魏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