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冰雪渠务(5 / 7)
在有生之年能为儿孙们多流几滴汗水。
他的老妾怜惜他一把年纪了还这么奔波,便用取笑的口吻对他说:“疏勒都还没打下来呢,还没到手的房子你就往里头添置家私,用不用这么心急?那些后生年轻力壮,冒着严寒攻战也就算了,你一把年纪了还不肯停一停,就不能等到来春么?”
却被杨定国喝道:“妇道人家,懂得什么!疏勒迟早是我们的,有些事情,迟做不如早做!”
疏勒地方很大,整个大疏勒地区论面积相当于两个关中平原、十个成都平原,但适宜耕种的土地却集中在几条河流经过的绿洲上,大量的半干旱地带以及山坡草地则只能放牧——那是疏勒诸胡的天下。因此疏勒地区的粮食结构是谷物与肉类参半。
已经开发的绿洲有将近六成种植了粮食,一成半种植了棉花等经济作物,还有两成半则作为甘美的水草放牧。按照水草与土地的肥沃程度,第一等的土地都被回纥本族人占据,尤其是靠近疏勒城的好牧场,全部都是回纥人的禁脔,唐军逼近以后,这些绿洲牧场上的回纥人都已经撤入城中。剩下的土地等而下之,由各族垦殖、放牧。
在那六成已开发的适宜耕种的土地上,由汉族农民垦殖的占了约三成半,虽然唐民所垦殖的土地所占比例不大,也不是土质最好的,然而诸胡放牧则粗养、种田则粗耕,与进行精耕细作的唐民相比,单位生产量实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环绕着大昭寺的汉家农田,如今已成为疏勒地区最大的余粮来源。
大昭寺在疏勒城以西,此刻杨定国所勘察的下疏勒地区则在疏勒北部,这个地区北接天山,东临大漠,绿洲的面积不大,而且土质较为贫瘠,附郭百姓或牧或耕,生产能力又较低,所生产的粮食只差不多是自产自食,余粮不多。
精通农务的法信望着白头的山巅,对这场大雪忧心忡忡,说:“疏勒下这样的大雪也不多见,只怕来春冰雪融化时,会造成融雪洪水,那可将是一场大灾,若防范不力,有可能会造成一个荒年。”
杨定国对这个地方的地理不甚熟悉,问道:“现在离开春时间还长,既然有这样的忧虑,应该还来得及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重修坝渠引水、导水、防水,但这个很难啊!”法信说道:“我华夏自汉唐以降,数百年曾三次在这疏勒修有蓄水防洪之坝渠,遗基至今犹存,但近百年来战乱频仍,这些年坝渠反而荒废了,萨图克占领了这里后我们几次上书恳请当政者重修渠务,但都没有得到回音。两年前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