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星宿煌煌日月光(4)(2 / 4)
厂负责肃清国内奸细、通敌者之事,设厂狱。
在江南舆论一片喧哗声中,征募江南悍勇之士入伍的消息反倒没人关注了。
而在征兵政策确定之前,西北光复区的官员之中,说着吴侬软语的东南官员早就成了气候。
现在北方的人力充分调动,仍旧面临着捉襟见肘的窘况。江南许多不得志的文人到了北方,原本只是希望谋求个幕友宾客的工作,谁知却喜出望外地获得了一县知县、乃至一府同知的位置。
大明南方的教育程度远胜北方,国初时因为科举中第者皆是南人,太祖甚至还兴过大狱。但事实的确如此残酷,在陕西能中谢元的才子,放在江浙苏松,甚至连中式都困难。这些久久不能中式的生员们,到了山东,参加一场比平日小考还简单的测验,就有了入读行政学院的资格。
在行政学院里,重温一遍“礼义廉耻”,然后背熟基层工作各种制度,快则一月半,慢则三个月,这些小知识分子就可以踏上实践岗位了。其中固然有人会以身试法,却是白白给都察院提供了练兵机会,更多的人还是乖乖按照制度办事。——尤其是看到那些血迹未干的脑袋,谁都不敢大意。
正是这些来自南方的基层官员,在用人不足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想到一点:既然北人不够,为什么不能用南人呢?就算江南本地的官府不支持,大可以委派钦差,在各府县乡镇村寨设立募兵点,直接将人拉走。
朱慈烺深感这也是个办法,予以采纳,开始征募南兵。
在原历史时空中,此时江南诸省的“奴变”已经到了喷涌的临界点,这场募兵正好为不愿世代为奴青壮提供了一条出路,让他们进入军中,凭战功闯下前程。同时因为皇太子本人对战士的看重,若是身在奴籍的壮士参军,其父母子女登时脱离奴籍,定立户口,成为平民。
至于因此受到影响的权贵之家,皇太子也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诉讼。
明代有律有例,律是不变之常法,例却是针对一时情况的临时规矩,有的来自圣旨谕令,有的来自六部规制。朱慈烺前世的根底就是法学,玩弄法律武器谁人能敌?早就有参军立籍的条例通发全国各周府县,那些富户人家要想打赢这场官司,除非能将朱家从皇位上拉下来。
现在李自成死了,张献忠跑了,多尔衮都在逃跑,要想揭竿起义也得看看天下大势。
崇祯十九年三月,第一批南兵在合肥集结,开始训练。
同月,第一支运输舰队从北直、山东交界处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