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穿越重生 >明末边军一小兵 > 第774章 儒学与督察员(中)

第774章 儒学与督察员(中)(3 / 5)

是进士,算优秀学员,直接授骑尉勋阶、或享受正科级待遇。

不能毕业者,也没有再复考的机会,直接就是一张结业证书,仍然算举人身份。他们将以普通学员之身任甲长等务,享受上士勋阶或副科级待遇。

同入大学者,谁比谁差劲?谁不想拿下更好成绩,享受更高职务待遇?而且机会只有一次,也逼着他们去努力,不是说上了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

这些天子骄子,顺利的话,从童生步步升上来,毕业后一般也就在二十三、四岁,正是大好年华,为国效力之时。

对这种年限限制,李邦华赞不绝口,他更认为宣府镇官学网罗了一切精英。民间一些私学,只能笼络童生级别的学子,对官府形不成威胁,反而成为补充。

这不象大明各地,便是进士级别的学子,多由各处家族商行学院资助,他们出来任官后,当然成为了各利益集团的马前卒,各地党争之器皿。

而且便是童生,宣府镇一样机会多多,不说各路的民间技校,官方在每路也设了专职技校,尽可入校学习一技之长。

现在宣府镇各处,不论官方民间,还在大力兴办“成人小学”,拿到小学毕业证的童生们,纷纷被请去当先生,十几岁的人,教一大帮几十岁的成年人。

还有童生毕业后,就留在本学堂教书的。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

大将军王斗说的话,越来越受到众人认可。

确实,学识的作用,在宣府镇作用越来越大,不想干苦力,就多学点学识吧。所以很多工人农户,纷纷在空闲时间,进入成人小学内学习,争取也拿到一张毕业证。

李邦华有些激动的对朱之冯道:“此为我大明科考未来改制之方向!”

当然,宣府镇的做法,对教育的投资太大了,朝廷财政如何应对?

朱之冯久在宣府镇,当然知道,他说道:“李公有所不知,此处除了官府的投入,其实民间捐赠力量也不小。依下官估计,或许快要达到办学金额的一半!”

依他说的,宣府镇户籍分为几等,一般想拿到绿本者,除了屯堡外,可能要一、两年时间。但若捐一大笔钱给教化司、收容所、孤儿营等等,不但可获得称号,这户籍上面,也可以往上提一提。

而且宣府镇这个地方,等级越高,各类紧俏赚钱行业,才可以优先参与,所以各界捐钱捐物,非常的普遍。

又学而优则仕,地方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是很多人的共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今天前妻也没找我复婚玄学,我就会亿点点大佬都爱我[快穿]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高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