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要杀的目标(3 / 4)
话,大导演+大明星+高投入这种模式的风险是最高的,好莱坞历史上因为这种模式票房滑铁卢而一个公司都不行了的这种案例太多了,如果不是真的有足够的保障,制片公司也不会那么有信心去做一个这种模式的电影。
想要做这种项目,都要能看到足够的盈利前景,比如像墨菲和斯皮尔伯格等这些导演这样,有着大量超级成功的履历,项目即便无法从票房上面回本,也能通过后期收入实现盈利。
都说好莱坞电影是工业体系,什么是工业?就是标准化流程和风险控制贯彻到每一个方面。
就这么说吧,那种典型的爆米花高成本电影+不熟知导演的组合这种制作,交给六大公司去拍,差不都能给拍出类似的视觉效果,交给那些精心挑选的不知名导演们去拍,在制片人的严格控制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这些片子里,导演如果真的有才,那对这片来说是锦上添花,万一导演有问题,这片也不会彻底毁掉。
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墨菲投资了一系列这种类型的电影,比如《变形金刚2》等等,这些影片基本都是这种类型,爆米花的特质,相对较小的风险。
当然,在极少数的商业电影里面,制作公司会变得小心谨慎,不会轻易做出投资的决定,这类的影片一定要有名编加名导的配置来保驾护航。
这类电影一般都是原创电影,风险很大。
所有一切,其实说到底都是风险成本的控制。
好莱坞对于风险控制的把控之严格,圈外的人难以想象,即便是墨菲如今的项目,也无法拿出来就获得投资方的绿灯,必须的审核程序肯定要走。
哪怕是那些看起来非常牛比,一看就与众不同的项目,同样也会受到风险成本的控制。
《黑客帝国》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沃卓斯基姐弟还是沃卓斯基兄弟的时候,这哥俩拿着《黑客帝国》的剧本去找各种制作人,制作人看了之后根本不鸟他们,认为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拍成电影只会赔的一塌糊涂,连续在好莱坞碰壁之后,沃卓斯基兄弟没办法,为了增加剧本和计划的说服力,专门找了一个漫画家朋友帮他们以Matrix为蓝本创作了一部漫画给众多的制片人看——也就是后来广受盛赞的动画版Matrix——在众多制作人手中辗转之后,其中一个才将信将疑的拿着漫画给华纳兄弟的高层看,可华纳的高层一开始根本相不中,说这故事既把宗教又把哲学和商业动作融合到一起,完全是在胡搞,根本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