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读书太少想得太多(3 / 4)
后,他俩互相制约着互相控制着,何尝不好?又为何要逆袭呢?”
《消失的爱人》有坚挺的媒体和观众口碑作为后盾,但想要维持在一定的热度,类似这种参与式的宣传方式必不可少。
二十世纪福克斯拥有成熟的运作体系,当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时候,所能发挥出的能量是相当惊人的。
影片的首周票房也让他们相信,墨菲能再次以小搏大。
互联网上面,充斥着各种与《消失的爱人》有关的话题,还有各种所谓的解析,简直有当年《黑客帝国》上映后的盛况。
“《消失的爱人》相关疑点求高手帮忙解释……”
“为什么艾米如此恨尼克了,还要回到他身边?”
“论墨菲·斯坦顿在《消失的爱人》中异于正常人的三观!”
“尼克·邓恩和神奇的艾米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婚姻真的像《消失的爱人》里说的那样吗?”
这样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四处流传,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观点做出解析,一百个人心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才是最正确的,都想要说服那些意见不同的人,为了列举寻找证据,还会有一部分人重新走进影院。
不同于映前的宣传,这都是互联网在北美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不断有影片依托互联网宣传取得成功后,好莱坞惯用的一些宣传营销手段。
这位手段未必有多高明,却相当的实用。
由于前期宣传制造了足够多的话题,后期宣传中,并没有再使用特殊的方式。
不过,网路上也有批评的声音,其中不少还是针对墨菲的,这是任何影片和导演都无法避免的。
但有些言论,则直接指向墨菲的教育背景。
“纵观执导的所有影片,墨菲的剧情结构和镜头感觉都很棒,但是读书太少,空有视野,技艺差些却够用了,就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底层出身的导演,缺乏足够的修养。”
甚至还有人把墨菲拖出来,与另一位黑暗风的导演大卫·芬奇做比较。
“看完大卫·芬奇的电影,我会先低下头装装逼,不露表情,自身很炫酷的感觉,回去偷偷看影评研究剧情,第二天告诉别人这电影有多屌。”
“看完墨菲·斯坦顿的影片,不用低头,感觉很兴奋,马上开始和朋友讨论好屌,满脸都是激动的微笑。”
这样的比较引发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