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抉择(四)(5 / 6)
仁诲却忽然换了话题,低下头,以只有二人才能听见的幅度追问。
“我……”郭威被问得手一哆嗦,差点就把郑仁诲当作兵器丢将出去。但是很快,他就又恢复了平素那沉稳大度模样,幽幽地叹了口气,低声道,“大兄切莫再拿我说笑了。我就是个大头兵,连读书识字,都是在当了指挥使之后才有钱请了先生教的。如今已经位极人臣,怎么敢奢望太多?”(注1)
唯恐郑仁诲继续同一个话题,他摆了摆手,幽幽地补充,“况且从黄巢入长安到现在,这都多少年了,天天打仗,你我乱世不够长么?想当年,郭某也算是宦门之后,却都差点活活饿死。那底下的平头百姓,这些年来,得多少人横尸沟渠?所以这些年来,郭某想想自己饿肚皮时的光景,就巴不得早点儿将乱世终结。甭说主公待某亲若兄弟,即便他待某只是如一般儿郎,就冲着他能让乱世现出终结的迹象,郭某也不敢再为了一己之私,而令千万人横死荒野!”
“明公有如此仁心,乃天下万民之福!”郑仁诲闻听,心中大为感动。退开半步,长揖及地。
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真正读书人的理想,不应该就是这些么?能跟在郭威这样一个心怀万民的将军身后结束乱世,自己即便马革裹尸,此生又有何憾?
“你我兄弟,何必如此多礼?”郭威侧身避开,然后探出双手搀扶,“这些话,咱们两个私下说说,出我口,入你耳就行了。没必要天天挂在嘴边上,让人觉得郭某好像个伪君子一般!”
“那是自然!”郑仁诲想了想,郑重点头。随即,四下看了看,继续用极低的声音补充,“明公有拯救万民之心,某自当全力追随。但我观陛下的最近言谈举止,总觉得他,他已经心力憔悴。万一哪天他忽然驾鹤而去,太子最近也缠绵病榻,朝政,这大汉江山,恐怕就得交到二皇子承佑手上。到那时,明公多做些准备,才是上上之策!”
“嗯……”郭威最近,也察觉刘知远的身体、精神和性格,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并不认为郑仁诲是在危言耸听。沉吟了片刻,用同样低的声音回应,“届时,届时再说吧。实在不行,我就自请出镇地方,走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便是。二皇子虽然性情狂悖,只要郭某不碍他的眼,倒也不至于把我这个叔叔辈怎么样。唉,老天爷真不长眼睛,好不容易,乱世才出现了点结束的迹象,却又,却又,唉——!”
“唉!”郑仁诲也觉得非常无奈,低声陪着郭威叹气。
与郭威一样,他心中一直也存着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