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挑战(2 / 3)
物。
如果能把许三观这个角色塑造成功了,这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他离艺术家也就不远了。
葛优拍了三年贺岁片,媒体和专家跟着惋惜了三年,认为葛优应该早日回头是岸,不要浪费表演才华。
弄得葛优自个都觉得要是再拍贺岁片就是对不住大家的期望,要赶紧拍一部文艺片来。
其实观众还是希望葛优能拍喜剧片,毕竟像《活着》这类文艺片大部分观众真心不爱看。
现在有了《许三观卖血记》这个本子,葛优铆足了劲想要演好,一直在琢磨着呢,甚至为了体验卖血时的感受,他都想到医院里抽血试试。
尤其是剧本里许三观为了救儿子,一个月卖了四次血,差一点死掉的情节。
这个没有生活体验,还真不太好掌握其中的分寸。
葛优的这个想法被贺姐劝住了,为了这件事贺姐还有点不高兴,和慕姗姗抱怨了几句,演戏不能把命给搭进去吧。
于是,葛优改变了方式,找那些有过卖血经历的人聊天。
等聊完了再结合自己的表演经验来模拟出那种状态来。
此时国内还没有实行无偿献血的制度,对献血的宣传不够,大家普遍认为血液是人身体里的精华,抽血对身体有害无益。
别说是农村,就算是城里人也很少有无偿献血的想法。
大家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平时都想着怎么补血,自然不愿意献血。
这导致医院里出现血荒的现象,就此催生了卖血的产业链,血贩子作为中间人,组织卖血的人把血液卖给医院,从中牟取暴利。
这在国内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甚至是卖血成风。
新闻媒体上做过报道,却根本禁止不了,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别说是没有法律禁止血液私下交易,就算是有法律规定,也很难根除这条产业链。
《许三观卖血记》里较为真实的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只是把这个故事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有了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个剧本里会多次出现卖血的情节,每一次面对的情况不同,葛优的表演都要不同。
比如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识,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儿子打伤了铁匠的儿子,第三次卖血是为了讨好自己喜欢的女工。
后来为了家里没饭吃卖血,为了招待生产队的队长卖血,为了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