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6章 宋帝的惊慌(3 / 4)
宋国灾情,我祥符国早已知之,我国皇帝陛下有旨,凡是宋国落难向我祥符国投奔而来的同胞百姓,我们祥符国官府都不会赶走,全部接收,并且尽可能给大家一条活路。就在县城外,本官也已经安排下驻地,搭建帐篷和窝棚的材料也准备好了。诸位父老乡亲先在本县安居,且等休整一些时日后,灾情过后,再回乡不迟。”
本来按照叶尘的意思,这些流民只要来了,便不会放他们回去,待“思想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便将他们迁徙至河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横山等或人烟稀少或汉族稀少之地。当然,去了之后,官府会给他们分田地,帮助他们建立家园,成立村镇,建县立州,让其归心,正式成为祥符国的百姓。而那些一心非要回宋国自己家乡的,按照叶尘的意思也不阻拦,这些人回去自然会将祥符国皇帝陛下的仁政传开,宋国上下数千万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与宋国朝廷官府这一次对待受灾百姓做法一相比,民心所向显而易见,而等祥符国发兵攻宋之时,百姓恐怕夹道欢迎,成为祥符国大军内应都有可能。
……
……
无比残酷的实事证明,秦凤路、永兴军路、河东三路官府,绝无赈灾的能力!
接连半个月内,这三路各州、县,报告灾情的文书急报如雪片一样飞入开封,每份文书上,都无比清楚的告诉宋国主事的皇帝和政事堂的宰相们,本州已经有大批的百姓开始逃灾,流民目的地,除少部分逃亡祥符国之外,在这三路找不到生计之后,一部分继续南下,翻过秦岭,去了川蜀之地,但也有近半流民的目的地却是宋国京都开封!
宋国政事堂自蝗灾出现之后,便已经取消了轮值的制度,所有的宰相,每天都必须到齐。而赵德昭现在接到的文书,甚至不需要贴黄(用黄纸贴在奏章上的提要,以方便皇帝阅读),凡是三路灾区送来的奏章,几乎毫无例外的是报告灾情的严重性。
西北三路的官员们的语气诚惶诚恐,但是却也无比清晰的告诉赵德昭与李明轩,“我们无力赈灾,也无力阻止流民的出现!”
“陛下,河东、永兴军路、秦凤路三路流民已经多达百万,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各州县官府因为没有粮食,强行将流民阻之城外,有一些发动大户在城外施粥,但也是杯水抽薪,解决不了问题。流民已经开始南下,向京兆府、秦州、洛阳,甚至向京城而来。”崇政殿中,李明轩向宋帝赵德昭据实相告。
赵德昭脸色阴沉的能够滴下水来,但在文武百官之前强压着怒火,不让自己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