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举村迁离的建议(2 / 3)
“就是就是,没那座大山不定咱们都饿死了呢。”
“我们听满的。”
“也是,有她在我们还怕啥。是吧满?”
不返乡这么大的事,怎么提前不跟自己一声。胡老爹斜睨着满,眉头深深的皱起来,压低了声音问她,“怎么不提前跟爷爷打声招呼呢,咱们祖祖辈辈都住在靠山屯,根儿就在那,咋能走就走。”
胡满叹气,正因为如此,她才没提前跟爷爷商量。
她打定了主意,家里谁不同意都不好使。
不想再回到大山中去,太不方便了。
“爷爷稍安勿躁,听我。”
在坐的,老一辈的人基本上都同胡老爹一样,临老了,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家乡,去一个新的环境里适应。
是以她高声制止讨论不休的人,从板凳上站起来,揣着手道,“先谢谢各位长辈们对我的信任。我来简单一下回村和不回村的利弊。”
“咱们村处在大山深处,四面环山出行不便,能耕种的土地也少,村里的人除了种地,前几年,闲暇之余只能外出给人做长工,一来一回光路上就浪费了许多时间,更别端人家的饭碗,任人打骂了。”
她的话的很讲究,先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回去,又拐弯抹角的明了他们不回去,村里人会是什么情况。
这般的忆苦思甜,使许多年长的老人面露沉思,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只是在灾旱没来之前的几年,日过好了,在没有出去给人做工。
这一变化是跟随着胡家,采药卖药而来的,若他们一家不在回去了,村里还能回到以前的样吗?
可是当初靠山屯的老祖宗,就是为了躲避战乱才深居在大山,现在的世道那么乱,回到大山里更安全。
思前想后的沉默,便有人异想天开的提出,先回村里躲着,过个一两年再出来。
站着还没人家坐着高的矮嗤笑道:“还等两年呢,再过个三俩月,啥好地方全让人挑走了。”
他更倾向于搬离大山。
许多中年人纷纷表示,[不愿意在给人家做长工。]
他们也都是而立之年的人了,有儿有孙,哪个还愿意让人指着鼻使唤。
经过胡满的一番话,更多的人倾向跟着她……跟着她有肉吃,这种潜意识早在多年前就形成了。
经过短暂的讨论,情绪煽动的差不多了,胡满悠哉悠哉的揣着手接着,“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咱们村的廖先生带着妻儿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