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榆林(3 / 4)
也不象卢象升那样崖岸高峻。和洪承畴相处,总会叫人感觉如沐春风,心情愉快。
洪承畴也确实是和这个幕僚一样的想法,双方都没有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但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意思。
现在年年灾荒,也幸亏年年有赈济,但流民增多绝对不可忽视,各地的土匪已经大为增多,官府剿不胜剿,而各处州县卫所甚至是道路上都处处是逃荒的流民,甚至边军也在饥寒交迫,处于相对不稳定的阶段。
这个时候就象是烈火上烧着的油锅,一点水花都会使整个锅爆炸起来。
甚至就是一个大火药桶,稍有火星就会把整个局面引燃。
洪承畴有些悲观,他感觉迟则三五年,快则一两年,很可能在自己眼前就会有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发生,到时候朝廷用兵之处极多,他这个转为兵备任上的文官就很可能被迫领兵上阵。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提前做好准备并不为过。
高手对未来的考虑如同国手的布局落子,总会提前若干步,绝不会事到临头才仓促落子。
王朝的覆灭很少因为外因,多半是自己内在肌理的腐烂,洪承畴深知其理。
这一次赴延绥上任,洪承畴身边除了请来的文职幕僚外,还格外充实了自己随行的内丁队伍,他叫人荐了几十个青年军官在身边,打算随时调教,使这些军官成为听话的心腹,兵备道可以组建自己的直属部队,用亲信军官和心腹们掌握自己的那部份军队,调教之后成为有战斗力的私属强军,这就是洪承畴对未来的打算。
除了练兵外,实饷,储粮,这都是洪承畴打算做的。
雇佣一个熟知军务和地理的幕僚,只是这一切的开始而已。
当数年之后,陕北的民变终于开始时,乱兵和流民组成的流贼大军如洪水般席卷陕西和山西等处,当杨鹤等文官还沉迷在招安的幻想中时,洪承畴是最早行动起来的那批人之一。他的洪军就是在此时形成的内核,所以在民变之初,身为兵备道的洪承畴就有相当亮眼的表现,不到一年就成为巡抚,数年之间就成为总督,距离他在天启年间刚刚上任还不到十年,就走完了普通官员一生的仕途历程。
在明末,从天启到崇祯年间,文官掌军败事者很多,但也有相当出众的人物如群星一般的璀璨。
战略大师的熊廷弼,练兵和屯垦专家孙承宗,战略思想同样出色的王在晋,还有屯田能力比老孙头还强,又能上阵挥刀砍人的卢象升,再有就是坚韧不拔的孙传庭和战略思想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