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3 / 4)
解了传教士们的紧张情绪。
“请教各位的尊姓,大名。”
张瀚先问姓名,听到汤若望姓名的时候,他也是忍不住眼眉一挑。
这个传教士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万历时来中国,走遍大江南北,明清鼎革时他经历了李自成和八旗先后入京,在自己的笔记里很清楚的记录了八旗兵入城时的情形,然后在顺治年间因为修编历法和中国官员争执,后来被下狱,康熙年间因为兔帝喜欢天文历法被信重,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说起来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
其余几位,张瀚并未听说过,不过他的态度和对汤若望一样。
问完姓名后,张瀚道:“各位到我李庄,是想传教,还是想要谋事做?”
汤若望沉吟一下,坦然道:“现在他们没有安身之所,主要还是想找点事情做,能获得收入才能长期在大明立足,顺道也会做传教的事,然后等南京教堂恢复,可能他们会返回南方继续传教。”
“传教可以,要守规矩,在我这里做事也可以,我很需要人才。”张瀚道:“薪饷是月支八两
(本章未完,请翻页)。”
汤若望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月支八两银相对来说是高薪了,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大航海的红利,各国的收入还是普遍不高,此时英国政府的收入大约是一年二百万到三百万磅,折银一千来万两,和天启年间的大明国库收入相差不多,当然大明还有一年两千万石的粮食入库,还有大量的丝、绢、布等实物税,也有人丁税等赋税,论起国力还是把英国远远甩在身后,只是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十分高效的资本主义国度,论起对财政收入的运用把大明朝廷甩了十条街也不止,英国的国民收入却并不富裕,所谓的绅士阶层一年的收入一般最低是五十磅到一百磅,和大明这边拥有几百亩地的中小地主的年收入相差不多,普通工人和农民,也包括教士一类的阶层,年收入也就是几磅到十几磅不等,张瀚眼前的这些传教士如果不是在中国,在英国或是普鲁士公国,他们的收入也就是一年几十两白银而已。
“多谢张大人。”汤若望很高兴的道:“有了这些收入,他们能更方便的传递主的福音。”
一群教士脸上都露出高兴的神情,他们知道中国人用银锭或碎银,也有少量的铜钱,主要货币是用银本位,并不是金本位,也没有金币或银币,但中国的金银价比很低,拿到白银可以换成黄金,返回欧洲时金币就会大为升值,无形中又能赚一笔。
当然,在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