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迎接(3 / 4)
年陈梦雷蒋廷锡编纂的时候,手里边资源有限,还接触不到圆明园的《永乐大典》和清宫内府秘藏。而且从开编到初编结束,仅用了六年,即使后来康熙下令增辑,到雍正四年急着推出,也就十来年时间。
因此其精力不足审校不清,各地方志水平不,节选资料未标出处年代……诸般混乱使得书交代不清错漏缺失的地方数不胜数。
万零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点六亿字的《古今图书集成》,可谓是浩如烟海。
于是老伯辈子就只做了件事,写考证,《古今图书集成考异》,考证图书里诸般资料的出处,谬误,矛盾,争议,项项抽丝剥茧,旁征博引,拨乱反正。
几十年下来,光《考异》就写了上千册,册数堪比《古今图书集成》的十分之卷数强,字数累计上亿,几乎与原著相当,可以说是当今研究《古今图书集成》的第人,络媒体贯喜欢好噱头博眼球,闹哄哄地将他传扬成当世大儒。
在这样的成就面前,其它对老伯人品的质疑,诸如不服从组织,加入他国国籍,丢下父母几十年不顾,甚至是娶外国人的攻击,都显得黯然失色。
老伯从来没有为当年的行为辩白过,不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有大帮的粉丝跳起来捍卫。
李老当年要是不出去,以那个时候的国内环境,能坚持做自己?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能写出《考异》这等汗牛充栋的巨著?
与其留在国内成天和帮门外汉撕逼扯皮受打压,不如出去踏踏实实做章搞研究,几十年后再来比过!
到今天,在国人开始反省当年的混乱思潮的时候,在大家需要重新寻找精神寄托的时候,老伯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来了,给国人注入了针实实在在的强心剂。
传续脉,绪理归源,在这伟大的成就面前,非议有,不过绝不是主流。
杜甫那诗怎么说的来着?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过这些东西都被留在了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老伯将历年来所有的资料献都捐赠了出去,交给李君阁的只有个移动硬盘,说道:“皮娃,什么都没带回来,这里边就装着老伯的辈子,现在就交给你了。”
李君阁只感觉这东西烫手:“不敢不敢,这东西先在我这里保存着,等以后交给Alice和Shirly吧……”
老伯微微笑,也不接这话,看了看广场四周:“景致又不样了啊……那里就是二贤庙?”
李君阁笑道:“乡亲们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