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伟大的田坎(3 / 4)
要开片田,研究汉化的,先贤典籍都是上层建筑,这个才是基础。
这么大的帽子扣下来,连老伯四爷爷都大力支持,李君阁只好翻着白眼给他们指了小块田,由得他们去搞。
几个人高兴坏了,白婶还专门做了块木牌子,正儿经的立在田坎边上,上面歪歪扭扭用英双体写着“哥大体验田”几个字,底下还搞了排小字:“粥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虽然牌子简陋得要命,却愣是把李君阁惊着了,这哥大的教授,当真不是白给!
接下来就该耕地了,将杂草,稻桩翻入底下,让它们育成绿肥。
老规矩是三耕三耙,精耕细作还有五耕五耙,当然以现代的耕种技术已经不用那样了。
在耕牛都没剩几头的李家沟,人力翻耙次基本就够使了。
李君阁让大伯先别着急,等卷扬机道修好,将碎草机拉上来,将杂草全部碎了还田比直接耕埋轻松愉快很多。
前面那些事情其实都是大伯音妈妈在掌总。李君阁这段时间忙的,就是卷扬机道的事情。
卷扬机本身不值什么钱,值钱的是卷扬机道。
还是建溜索那家公司负责勘察设计,朱朝安负责基建部分,李君阁进行质量监督。
首先根据山体坡度搭上钢架,笔直条从山脚直修到山顶,然后在山顶搭建卷扬机棚,钢架上铺上铁轨,将铁制小车放到轨道上,通过山顶卷扬机放下来的钢缆升降。
工程量不小,好在技术难度不高,还是采用跟溜索样的建造方式,分段施工,愣是在正月三十前胜利竣工。
大伯看着铁路般直通山顶的卷扬机道,倍觉失落,摇着头对音妈妈感叹道:“看看娃子们干的这些,我们这辈,谁敢想啊?”
音妈妈也感慨:“是啊,娃子们长大了,我们也老喽!现在该是他们撑起来的时候了。”
吴志秋说道:“传统耕作技术,也要和现代明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进步,皮娃说了,有了这条道,可以把耗在梯田上的很多人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李家沟建设的其它地方,现在的李家沟,缺的是人手啊!”
缺的其实不光是人手,钱其实也缺,李君阁的垂钓心再往后推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资金问题。
好在年前通过普通糯米换乌金血米的方式,又淘换到四五十吨乌金血米,现在在上卖得不错,能保持收支平衡。
年前于丫头在各大超市搞了次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阿音身着苗家味